作者:陳楚思
一.
2014年天后誕
打鑼聲震天響得彷彿撼動心臟脈搏,在場人群都沉浸在節慶的熱鬧氣氛。五彩顏色的「麒麟」俯身去吃生菜,幾番都咬不穩。2014年4月22日,這大概是衙前圍村第二百多個天后誕的舞麒麟儀式,不知昔日的麒麟會不會比較威武?麒麟和鑼鼓隊伍浩浩蕩蕩走經放燒乳豬的桌子,穿過掛著「慶有餘」牌匾的門樓,擠進窄巷,兩旁是鐵皮,圍著空地的鐵絲網,還有灰泥剝落的石牆。隊伍徐徐走進巷子盡頭的天后宮,請天后娘娘繼續保祐這條村落。
宋朝到二戰
遠眺八百多年前的宋代,這兒鄰近海邊,飄散鹽味,田野處處。九龍灣畔有官富場,即官方鹽場,這兒因為鄰近管理的衙署,本稱為「衙邊鄉」[1]。吳、陳、李三姓祖先原是宋朝官員,因避難遷入九龍[2]。陳氏在南宋末年(十二世紀中葉)遷到此,那時天后娘娘還未來。要等到吳氏在元朝至正十二年(1352)開村,命名為「衙前村」後,吳家在 1354年才建成天后宮給她住[3],而李氏遷入年份則難以稽考。圍牆在明朝(1570)年建成,防備海盜,是村民同心合力的象徵[4]。村內還有兼作魚塘的護河,進出要用吊橋,圍村四角設有炮樓。三條窄街、六條橫巷的間隔,從那時至今逾四世紀不變[5]。後來在清康熙年間,村民又經歷過遷界,到了清雍正年間才回到此處,清雍正二年(1724)重修圍村,在兩年後(1726)重建天后宮,也在同年開始第一屆太平清醮[6]。
即使過了兩個世紀,圍村仍是可靠的保障。1941年,香港正值日佔時期,村民組織起維持隊值班,連東江縱隊人員都在村內二巷四號開聯絡處[7]。當時村民有飯吃,有工作,只靠曾任海員、懂日語的村長吳渭池爭取的[8]。到了1942年,日軍要擴建機場,限期三天要遷拆村落,幸而吳渭池加以交涉,才讓「衙前圍」在芸芸十幾村落中倖存下來[9]。
經過戰爭洗禮,衙前圍的圍牆陸續拆下,將屋門向圍牆外開放,護河分別被命名為西邊街、南邊街及北邊街[10]。門外的泥地是吳肇基(衙前圍村吳成達祖堂總幹事)小時與朋友打波子、玩公仔紙的遊樂場。他歡快地憶述:「這兒本有楊柳樹!我們叫(啟德)河做『大坑』,我們常常跳進去玩。那時生活很簡單,吃完飯就走出來『打牙骹』,買個膠波仔,有錢就夾一毫,沒錢就夾『斗零』。五時以後就沒有飛機,我們就跑去機場的草地踢波。」現任鄉長吳志榮解釋,吳肇基口中的大坑原為「龍津河」,後來叫作「啟德河」,從前河外連接著大海,到了日佔時期才給填為平地。他提到難忘每家每戶添丁時,在天后宮添燈的儀式。大家會買紅雞蛋來慶賀,非常熱鬧,算是另類的生日派對。即使已搬走,他仍有回來繼續添燈的習俗。
說起天后,就不能不說五十年代的東頭村大火。烈火神奇地沒有波及衙前圍村,相傳是因為:「在天后娘娘面前侍候的『公仔』出手,不知怎樣……將大火化解了,救了村民。」現時天后宮的門上,刻畫了一對英明神武的武將,穿著闊大的袍子,他們就是當年的英雄嗎?
吳肇基和吳志榮反復提起每年天后誕和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,是衙前圍村的重要習俗,高峰時曾有二千人參加。天后娘娘住了這麼多世紀,備受村民崇拜,不知又收集了多少村民多少心願呢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衙前圍村——歷盡八百年的風景(二)戰後、刀匠 按此 >>
衙前圍村——歷盡八百年的風景(三)活力商店 按此>>
衙前圍村——歷盡八百年的風景(四)圍村的重建 按此>>
原文刊於《城市文藝》72期,2014年8月出版,天地圖書、三聯、商務、中華書局、Kubrick、突破書廊等有售。